探索東西大道:馬來西亞最危險最美麗自駕遊路線
東西大道(East-West Highway)是馬來西亞最早橫貫東/西海岸的聯邦4號公路。它於1970年開始建設,並於1982年竣工通車至今已超過43年(更新:2025)。不幸的是,4號公路的路況一直很糟糕,再加上常常受到自然災害的襲擊,因此被譽為馬來西亞最危險公路之一。但是,這條公路的風景卻是無與倫比的美麗,因此也被譽為最美麗路線之一。
東西大道橫跨半島3州即吉打、霹靂及吉蘭丹,全長215.5公里 。 在東西大道建成之前,從亞羅士打到哥打巴魯的路程可能超過1000公里。東端(0公里):吉蘭丹日里(Jeli);西端:吉打魯乃(Lunas)。這是馬來西亞最早橫貫東西海岸的大道,打通了北馬及東海岸的距離與聯繫,帶動國家經濟發展。
東西大道由於位於丘陵地帶,可說是馬來西亞半島風景較佳的路線之一,並且貫穿了兩大山脈,即冕登山脈(Bintang Mountains)和蒂迪旺沙山脈(Titiwangsa Mountains)。
從吉打進入東西大道,沿著平緩的曲線行駛,爬得更高,可以看到兩側是樹木豐富的原始叢林。繼續前行,就會來到天孟莪湖(Tasik Temengor)。這個人工湖提供了迷人的船屋住宿,以及前往柏隆皇家公園(Royal Belum State Park)的便利。在這裡,你可以看到極度瀕危的馬來亞虎在其中的一個棲息地。
公路中途海拔超過 1100米,天氣涼爽宜人。由於沒有提供專用的分級動物交叉路口,因此有些地方會張貼路標以警告駕車者大象、馬來貘、野鹿和野猴過馬路。
入夜之後的東西大道,霧很濃,路很窄,燈沒有。坑洞一個接一個,有的深得像陷阱。前一秒剛避開急彎,下一秒又遇上毫無預警的碎石與泥濘。夜色中,猿猴跳躍,大象穿梭,稍有遲疑,便可能衝進谷底。
接下來,沿著4號公路不斷攀升,穿越2100米高的蒂迪旺沙山脈,然後經過日里(Jeli)抵達逢(Dabong)。在這裡,你可以停留在士頓山州立公園(Gunung Stong State Forest Park)和瓜伊坎(Gua Ikan)的深層石灰岩洞穴群,這是一個完美的休息站。
蒂迪旺沙山脈是馬來半島的主幹山脈,也是馬來半島的自然分隔線,將半島分成東岸及西岸地區。山脈由泰國南部開始一直延伸至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金山。馬來語亦稱其為「Banjaran Besar」,意為「中央山脈」;泰語則稱其為「卡拉武裡山脈」。最高峰是可布山的可布峰,海拔高2183米。
蒂迪旺沙山脈是馬來半島的主幹山脈,也是馬來半島的自然分隔線,將半島分成東岸及西岸地區。從泰國南部開始延伸至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金山,馬來語中稱為「Banjaran Besar」,意為「中央山脈」;泰語中則稱為「卡拉武里山脈」。蒂迪旺沙山脈最高峰是可布峰,海拔高達2183米。
東西大道4號公路推薦路線:
從檳城/吉打出發,可從吉打魯乃進入東西大道,而從玻璃市南下,則可使用華玲大道路線:K20、K13、K157和76,之後銜接4號公路,沿途可以參觀柏魯湖(Tasik Pedu)。
若從霹靂太平前往,可經由華玲/瓜拉江沙路(Jalan Baling-Kuala Kangsar/76號公路)進入4號公路。沿途可以前往玲瓏谷地的考古遺址(Lenggong),那是馬來西亞最少人知道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之一。這個被隕石撞擊挖空的山谷,擁有183萬年前的史前遺址和洞穴群,很少有人涉足。
東西大道中段的萬汀島(Pulau Banding) 和天猛莪湖,景色十分美麗,更是通往皇家柏崙公園(Royal Belum)的閘門。
皇家柏崙公園位於上霹靂,是擁有1億3000萬年歷史的熱帶雨林,而在雨林內有著馬來亞虎、馬來貘、亞洲象、犀鳥、馬來野牛(Seladang)及萊佛士花。
不過皇家柏崙公園屬森林保護地區,凡想到訪參觀,記得提前向公園申請准證。
只有一條東西大道,並不能滿足馬來西亞半島東西兩岸人民的需求。東西第二大道(Second East-West Highway)因此應運而生,在2001年開工建設,並在2004年竣工,全長313.6公里,西端(0公里)霹靂新邦波賴(Simpang Pulai),東端登嘉樓瓜拉日尼利斯(Kuala Jeneris)。
東西第二大道又名新邦波賴/瓜拉伯浪大道(Simpang Pulai-Kuala Berang Highway)聯邦185號公路和聯邦36號公路,連接霹靂州的霹靂新邦波賴和登嘉樓瓜拉日尼利斯,並與吉蘭丹話望生(Gua Musang)和彭亨雙溪惹勞(Sungai Relau)之間的聯邦8號公路重疊。
東西第二大道185號公路的路況並不良好,必須提防野象和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。至於這條公路最吸引人的賣點,莫過於東南亞最大的人造湖─肯逸湖(Kenyir Lake)。
肯逸湖位於登嘉樓州,距離登嘉樓州首府瓜拉登嘉樓約55公里,面積有2600平方公里,儲水量高達2360萬立方米。肯逸湖裡有340個小島。
血與汗築成的路——東西大道背後的故事
今日穿梭在東西大道上,也許很多人未曾想過,這條貫通半島東西的交通動脈,背後是一段寫滿犧牲與堅持的歷史。
早在1958年,這條從宜力通往日裡的大道構想便已誕生。建設過程卻並不順利——面對馬共威脅、森林地形險峻,施工多次被迫中斷。許多在建設前線的公共工程局員工、警員和軍人,甚至付出了生命代價。
根據歷史講師慕達立諾丁的研究,當年有約3000名警察與軍人駐守工地,只為了保護建設者的安全。而最終,這條路,是馬來人與非馬來人一同肩並肩、用血汗鋪出來的。
當年的守衛之一,依利雅斯,是一名退休後備軍。他回憶起1977年8月15日的那一天,仍心有餘悸。在宜力森林深處,他們遭遇馬共埋伏,戰鬥中兩名隊友殉職,他也眼部受傷。在最危急時刻,他偽裝成死屍,以五發子彈擊倒三名敵人,才僥倖生還。
「我們知道修這條路很危險,但沒有人退縮。」他輕聲說。
如今,大道早已暢通無阻,但這段沉重的歷史,值得每一個走在路上的人,駐足記起。因為43年過去了,沿途的樹高了,車快了,唯獨這條路,依舊顛簸如舊,甚至更糟。
这条路,真的该修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