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地震來襲!我們該怎麼辦?日本頻震警示全球:你準備好了嗎?
「不是怕死,是怕來不及。」
惡石島的阿部奶奶這樣說,她已經72歲了,這幾天,每當深夜地面再次搖晃時,她便披上外套、背著應急包,坐在門口不敢闔眼。
她不是唯一一個睡不著的人。從6月21日早上起,吐噶喇群島附近海域就開始頻繁出現地震,三天內已超過250次,其中3次震感達到4級,不少居民說,那感覺就像是一隻無形的巨獸,在夜裡不停地搖晃你的家,時大時小,讓人根本無法安心入睡。
震不垮的,不只是房子,還有人心
十島村的警所所長松下由贵說,目前雖然沒有建築毀損或人員傷亡,但居民的心理壓力遠比震度更嚴重。尤其是老人與小孩,他們可能不懂得用數據來評估風險,只知道「一直在搖」,恐懼如潮水般蔓延。
「我們晚上輪流守夜。」他說,有些年輕志工自願組成社區巡邏隊,手握手電筒,一家家敲門安撫長者,並協助檢查每戶的避難準備包、手電筒、電池與乾糧是否齊備。
一名中學生美咲甚至寫下「地震日記」,她記錄了每天的震動次數,也寫下了自己的夢:
「我夢見地底下的神在生氣,我們要好好照顧這座島,他才會原諒我們。」
當地震來了,我們該怎麼辦?
對於日本人來說,「防震」不是口號,是生活方式。他們從小學起就演練「地震三步驟」:低頭、護頭、穩住。
家中都有「地震包」,內含:
- 緊急糧食與瓶裝水(可維持3日)
- 手電筒與收音機(手動發電)
- 保暖毯、簡易帳篷、藥品
- 每位家庭成員的基本資料與聯絡方式抄本
不少家庭甚至會在門口張貼「避難路線圖」與鄰里聯絡方式,以便萬一斷電斷訊時,大家仍能互助。
惡石島的小學老師在週五課堂上,帶著學生們重新模擬地震逃生路線,並在操場上練習如何搭建臨時避難帳。「孩子們比我們還堅強。」她說,「但他們也需要知道,大人們正在守護他們。」
我們都是彼此的避難所
「這不是第一次,也不會是最後一次,但每一次,我們都更堅強。」
這句話,是村裡年輕媽媽香織在社群平台上發的動態,配圖是一張孩子躲在桌子下緊握母親手指的照片。
在這些與震動共生的島嶼上,最堅固的不是牆壁,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陪伴。
每一場災難,都是對人性的考驗。
而每一次彼此攙扶、一起等待天亮的夜晚,都是對未來的堅信。
後記:別讓地震成為新聞裡的數字
當我們讀到「252次地震」、「震感4級」這些字眼時,它們或許只是冰冷的數據。但在這些數據的背後,是一雙雙不敢入睡的眼睛,是深夜裡緊握的手,是那些在搖晃中仍努力過好每一天的人們。
你也許不在那座島上,但你可以透過一次分享、一個祈禱、一句關懷,成為他們的支持。
因為——每個在震動中守望彼此的人,都是這個世界的英雄。